从疫情胶着时期到后疫情时代,青少年心理疏导、家庭关系、教育方法、学习方法、普遍性焦虑等均成为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。
城市内部发生了什么?为什么写起城市文学,作家们也和笔下的人物一样走进了困境?究竟是城市的问题,还是文学的问题?
虽然行业内对于阅读与IP开发的优先度各持己见,但无论如何,网络文学的新文创生态发展已是必然趋势。
当文学遇上新媒体,新的写作生态和样貌也随之出现,本期我们以同题问答的形式请曾入选“本周之星”的3位作者从自身的创作实践出发,审视并尝试阐释原创写作中的“异质性”追求。
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生存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?这些变化从何而来?会走向哪里?严肃探讨这些问题的作品不多。
你在最困难的时候,也是学习最好的时候,因为你别的事情干不成,你就全心全意学习新的知识好了。
我觉得更重要、更成熟的作家,会有问题意识,这种问题意识不仅仅是一种洞察力,同时也是一种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能力。
接受采访时,李莎说:“把中国文学介绍到国外,这是我们愿意做的,不是义务,而是好玩、有意思,愿意这么做。”
3月10日起,由中国作家协会精心策划、组织的“同舟共济 同心战‘疫’”主题作品线上诵读会在中国作家网、人民网、新华网等网络平台陆续播出。
2月20日到24日,中国作家网的9位记者决定从身边写起,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,采访尽可能多的行业、地域,看看这些普通人,在非常时期如何生活,如何工作,如何将微小的自己汇入全民战疫的磅礴力量之中。
到现在为止,我所有的小说或者说80%以上的小说,其实是想传达出一种命运感。
如果没有诗歌作伴,我可能会更加迷茫,更加找不到方向。
作为生活的记录者、情绪的捕捉人,作家们关注、思考、书写这场陌生而残酷的“战役”
文学内刊是基层广大文学爱好者维系文学情缘最亲近便捷的途径,办好文学内刊,要向下为基层作者服务……
文学的力量是对人们精神生活影响的力量……
中国作家网推出《青鸟探刊》栏目,跨越编辑和读者之间“一本刊物的鸿沟”,实地探访各大文学期刊编辑部,给编辑一个镜头,给文学一个窗口,给梦想一片天地。
中国作家网在众多发言中梳理焦点、精选重点、呈现观点,三篇侧记带你一探会场究竟!
百川汇海万物生姿,返本开新致敬经典……
人成熟的那一刻,也意味着开始衰老的一瞬间,如何面对成长的另一部分……